怎么找同城快餐啊_本地同城附近200元_700元三小时不限次数品茶_全国各地可约可空降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活着,还是死去

2010-03-25 22:13:00作者: 来源:

摘要他从不害怕在作品里露丑。这丑有时露得美丽,十分勇敢。 ...

从短期来看,设计师亚历山大·麦克奎恩(Alexander McQueen)的意外死亡给同名品牌带来了一个突如其来的春天。英国商业杂志《DRAPER》的调查显示,在设计师死后的不到两个礼拜的时间里,品牌销售额飙升了1400%。这个春天显然还将持续一段时间——3月发布的麦克奎恩2010秋冬系列,即设计师的遗作系列,必然带来另一轮抢购。

麦克奎恩的作品符合时装收藏家给出的入货标准:剪裁够好,设计够怪——前一条让它可以穿很多年,后一条让它可以在很多年后流行起来。许多人关心的,是该把哪件麦克奎恩带回家。

可这并不能打消人们对于品牌存亡的疑虑。在设计师2月11日突然死亡之前,麦克奎恩品牌已有长久的负债史,几乎一直在做赔本买卖——唯一的例外只出现在品牌建立的第5年。 尽管它们秀美得如装置艺术,惊艳全场,但店里的衣服却都不怎么卖得动。就最新的消息看来,此种疑虑似乎可以得到暂时的缓解,麦克奎恩的老东家PPR表示,将让品牌活下去,以作为对设计师的“最佳致敬”。

尽管从历史上来看,品牌创始人的死亡从来也不等同于品牌的消亡,有太多经典的样本,比如香奈儿、迪奥、圣洛朗??陕罂丝魇且桓龉谀昵岬钠放疲凶庞胫安煌那榭?。“1957年迪奥先生去世时,迪奥品牌已经成了高级时装的代名词。而麦克奎恩除了设计师的名声外,品牌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让情形更紧张,也更艰难。”时尚史学家弗罗伦斯·穆勒说。

另一个问题是,因为年轻,麦克奎恩尚未有像香奈儿粗花呢套装那样的经典作品流传下来, 而这样的作品是成为传奇品牌所必须的。尽管麦克奎恩那“黑色的情感遗产”有足够的张力来延续品牌,但这依然可能意味着一段长久的等待??煽?middot;香奈儿去世12年后,才等到卡尔·拉格菲执掌,再次把生命力带给了香奈儿;而圣洛朗离开迪奥后,直到约翰·加里亚诺踏进迪奥大门,才唤醒了品牌“40年的酣眠”。近来流传伦敦的同辈设计师品牌加勒斯·普可能接手麦克奎恩的消息,或者给这笔“黑色情感遗产”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曙光,但对于那些更关注销售量波形图的人而言,依然是一段未知的等待。

在成为著名麦克奎恩之前,这名后来的“时尚界坏小子”被家人及朋友称为李·麦克奎恩。李被归为“好孩子”那类:努力、成绩好、关心家庭,尤其爱妈妈,这点在他成名后更为明显。英国王室给他颁发不列颠帝国司令勋章 (CBE),表彰其为时尚做出的巨大贡献,他“出于妈妈的原因”,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了;2月他在家中衣橱里自缢身亡时,正是在其母葬礼结束后的夜里,现场留下了一张纸条。

麦克奎恩今年40岁,拥有自己的同名品牌,同时出任GUCCI公司的创意总监。在他短暂的职业生涯里,赢得了4次“年度最佳英国设计师”称号,获得过时装设计师协会奖年度最佳国际设计师的称号。他的品牌正在进军美国市场,并推出了副线McQ,一切在显示,他的路其实应该走得更长

时尚圈不乏“鬼才”设计师,有超出常人的思维方式,但麦克奎恩把“鬼”做成了自己的审美体系。这不仅表现在设计师对骷髅等意象的偏好,更在于其设计里鬼魅的浪漫,或爱或憎,它总能激起强烈的情感反应。苏西·门克斯称赞麦克奎恩的设计是原始景象与精良手工的结合:“骷髅、骨头和死亡意象深植在他的作品中,就像感受到了维多利亚时期伦敦东区那烟雾缭绕的历史。”

麦克奎恩1969年出生在穷人聚集的伦敦东区,父亲靠开的士养活6个孩子,他是最小的一个。16岁他离开学校,来到了伦敦的“定制圣殿”萨维尔街,给全英国最好的裁缝们做学徒。这个学徒十分机灵,却经常干些坏事,比如在客人的西装内衬里画满污秽的涂鸦——有流言说,这位客人正是威尔士亲王查尔斯。

李之能成为亚历山大,是因为遇到了伊莎贝拉·布罗——英国时尚圈里著名的时装编辑、造型师、有名的“疯子”,她拥有多如繁星的帽子,因而得名“帽子女王”,她叫他亚历山大。1994年麦克奎恩从圣马丁学院毕业, 布罗花了7750英镑买下了这位毕业生的全部作品,这一事件被看成是麦克奎恩职业生涯的重要起点。布罗所作的最后一桩影响麦克奎恩人生的事,是她在2007年的自杀。“她的死,是我在时尚里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麦克奎恩对记者说。在他家中起居室的墙上,挂着两张布罗的照片,怪异的漂亮。

麦克奎恩最初在公众面前展现他的“坏”,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T台上。在此时期,他推出了高原强暴(Highland Rape)系列,其中包括被撕成碎片的裙子,以及一条取名为“包屁者”(bumster)的裤子——这条在当时臭名昭著的裤子,此后引发了一个年代的低腰牛仔裤风潮。但他正式获得“坏小子”头衔还是1996年,做了纪梵希设计师之后的事。这个称号是法国媒体给的,缘由是削得过短的头发,以及那双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马丁靴。

不过在一些细节上,“坏小子”表现出了好学生一样的执拗。譬如对服装设计的基本功剪裁的注重。“很少有设计师真正有那种功夫,那种对剪裁、比例及缝纫的意识,但亚历山大有。”英国设计师保罗·史密斯说。人们从麦克奎恩服装上不难发现萨维尔街留下来的痕迹:所有设计中微小的变化,都体现在了剪裁之中。这也部分解释了他服装中那良好的空间感。与许多同辈设计师相比,他更懂得该如何通过裁剪面料,以达到一种立体的效果——他总是在试图寻找服装的物理极限。麦克奎恩对三维的追求是没有掩饰的,这一点,从2006年麦克奎恩服装发布上,播放的以凯特·摩斯为主角的3D全息电影就可以说明。

麦克奎恩希望成为革命性的设计师。“5年前,我们这一辈对川久保玲这样的设计师是仰望和致敬的,但现在我们想得比她快了。你没有选择。”这话里表明了麦克奎恩的态度——设计永远是属于未来的。3月的《时代》周刊上,有莎拉·杰西卡·派克为麦克奎恩撰写的悼文:“他从不害怕在作品里露丑。这丑有时露得美丽,十分勇敢。他发出了重要的声音,并把火炬传给了新一代。”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