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找同城快餐啊_本地同城附近200元_700元三小时不限次数品茶_全国各地可约可空降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技术发展和时光倒流

2010-03-25 22:15:00作者: 来源:

摘要电子书的技术“折腾”,起码说明了在阅读面前技术的尊重和让步。...

从PDA到电子书,技术的发展再次显示出对于潮流的推动作用。在电子书之前,所有主流的阅读手持设备都配备液晶屏幕,弱点在于其白色的背光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同时还带来巨大的电力消耗。在光线较好的室外,液晶屏显示效果会大打折扣。电子书最大的特点是成功模拟印刷书籍——使用了E-Ink显示技术,不需要背光,靠反射外部的光线成像,其视觉效果非常接近于纸上印刷的效果;除了翻页以外,这种技术在显示静态页面的时候不消耗电力。

我们一直认为人的需求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技术的进步就是创造人类需求的诸因素之一。但是E-Ink显示出技术发展史上的一种矛盾性:作为一种先进技术,它却具有特定的限制,并且这些限制使其成为电子书显示的最佳技术,比如只能显示灰阶而不能显示彩色,刷新速度慢,不能显示动态图像,这些共同作用催生了电子书在技术上的成熟。

人类确实是一个折腾的物种,尤其在技术上。10多年发展之后,显示技术终于能还原纸质书籍的效果了,后者同样只需要几十上百元就可以做到,而前者——最畅销的亚马逊的Kindle是3500元左右。但是电子书的“折腾”,起码说明了在阅读面前技术的尊重和让步。

技术进步不能也不必抵挡,据说2018年之后我们都不愿回到2010年纸本阅读占主流的年代。电子书无需消耗纸张和印刷材料,省略了书本运输的费用和储存的巨大空间,这都具有绿色环保的进步意义。更重要的是,电子书的流行不仅没有把阅读变成快餐(手机阅读则有这方面的危险),还重新让阅读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就像玩facebook或twitter,发布视频到youtube那样。

阅读的意义不单是享受安静和沉思,在历史上,阅读起到过和武装革命一样的效果。“公众”的概念一直在18世纪才开始在欧洲出现,而之前人们一直使用“阅读世界”来指称“公众”。现代意义上的市民阶层一开始就是阅读阶层,这个阶层把文学艺术作品当作商品来理解,探寻其意义。文化的商品形式和可供讨论性使公众不会处于封闭状态,公众一旦建立起稳定的团体,就要充当起代言人,自此就有了公众意识。

公共领域的形成使个人能够为自身福利做点什么,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国家给予的一切。这种公共性随着后来消费时代的到来而逐步被侵蚀,大众传媒全方位地向人们单向输送经过选择的信息。文化依然是一种消费,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是为了真理的批判性见地,而是为了通过分享而成为合格的消费者。所以有学者写道,当今社会所有的年轻人在未来都有一个共同的职业,那就是消费者。残存的一点点阅读停留在报刊杂志上,而这种阅读反过来又加强着读者对于消费者身份的确认。

数字时代的信息越来越容易获得,处理这些信息的时间也越来越短。美国左翼批评家詹明信说,当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历史感的消失,信息获取的高速度和巨大数量使人们以更高的速度去遗忘。人们害怕不能及时地取得最新的信息而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于是都习惯了囫囵吞枣地接受信息,这就留给了批判思考几乎为零的空间。

电子书当然也带有这个时代的烙印。图书从出版、发行到购买、阅读的全程数字化,大大提高了信息流通的速度。但是图书的阅读永远都是一种相对慢速的接受方式,因为图书传达的并不是简单的信息。比如亚马逊网站上的电子版图书销售排行上,付费书籍中前3名分别是《禁闭岛》、《药剂师的女儿》和《帮助》,都是小说。第一本是与精神病有关的故事,第二本是英国乡村女孩的城市梦想和现实的冲撞,第三本是上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期间密西西比的黑人境遇。如果仅仅是为了说明一个故事或传递一个信息,这些平均400页的书籍的信息传达效率实在是低下。在阅读过程中,这种慢速地接受和消化的过程让个体能够再一次占据接受的主动,为思考创造了条件。

这就是快技术和慢阅读之间的一种张力关系。我们已经无数次听到关于某种新技术或新产品是“革命性的”,又一次一次甘愿为这些“革命”买单。但这些“革命”带来的变化,除了厂商喜笑颜开之外,再没其他。这一次我们又看到了书籍的“革命”,技术的发展终于带来了某种潜力,这一次没有把我们再次往前推,而是使时光倒流,带我们回到了阅读的时代。阅读在经历了近200年的下坡和边缘化之后,终于重返前台,使得思考成为可能,批判希望出现。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