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找同城快餐啊_本地同城附近200元_700元三小时不限次数品茶_全国各地可约可空降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物联网“三无”新专业

2010-09-20 01:14:00作者: 来源:

摘要物联网与产品电子代码...

出乎大家的意料,37家获批物联网专业的高校并没有急于招生,基本都将招生计划推迟至明年。为何苦苦争夺的新专业不能马上“投入使用”?非不愿,是不能也。

本报记者先后联系了北京三家获批高校: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三所高校,被告知物联网专业、物联网实验室均未成立。北邮计算机学院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客气地对记者表示,“我们学院暂时没有物联网、嵌入式方面的老师可以接受采访,目前我们正在物色物联网方面的学者,充实师资力量”。

师资需要“从零开始”有着现实的原因:物联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测控专业、通信专业等多方面专业知识,以往高校中专精于此的科研人才较少。“交叉学科教育的要点是少而精,尤其从业者数量,也就是教师、学生数量,毕竟是一个小众的研究领域。当小众被外力强行升级为基础教育时,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师资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马建生教授表示,随着物联网专业被高校、社会持续“热炒”,师资匮乏可能成为长期现象,这又将反制物联网专业的发展,使其“有形无神”,虚有其表。记者了解到,目前从电子、计算机、通信等相关专业“借调”老师成为通行做法,“多数算是客串一下,人事档案还留在原来的科系”。

除了师资等软实力外,物联网硬件几乎也是从零开始。“物联网研究中的核心部件RFID,目前国内只有清华、上海交大等三、四家高校具备,其他三十多所高校都要从临时外部引进”,王志良表示,这笔费用目前院系正在筹措。“RFID价格不菲,对于多数高校来说都是一笔巨额投资,需要慎重考虑。但话说回来,没有RFID,还算得上物联网研究吗?”

同样的情况几乎无差别出现在高校云计算教育中,“我们(学校)还没有自己的设备,更别提自己的云了。一般都是通过互联网连接到别的企业云,让学生看看就行了”,西安某高校计算机教师李卉表示,在教学过程中,以演示为主,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非常少。“物联网可能也会面临类似的情况。”

相比目前仍处于“三无”状态的教学软硬件,教材的状况稍好,但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记者发现,国内第一本物联网教材:由张成海、张铎编著的《物联网与产品电子代码(EPG)》今年1月份才刚刚出版并投入使用,还有待教学实践的检验。物联网的教材凤毛麟角,选择的余地非常小——登陆当当网搜索关键字“物联网教材”,竟然只有三个不同的搜索结果。一般认为,高校专业是“课程的集合”,如果连课程的基石——教材和师资都如此含糊了事,草草设置专业又有何意义?学生从这样“三无”专业中又能学到多少真材实料呢?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