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物联网进高校,太早!
摘要物联网进高校,太早!...
“以前我经常问大四的学生,嵌入式学完了,你会做智能相框吗?会做MP4吗?很多人摇摇头说不会。他们写了几百上千行的代码,却没有整体产品的概念,更做不出产品,物联网专业的学生可能也会面临这样的困境:缺乏实际的产品研发能力,这对就业来说几乎是致命的”,北京师范大学物联网与嵌入式研究中心主任李朱峰认为,对于物联网、嵌入式等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仅传授技术是一定不够的,要从应用入手,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对于学生而言,就业也才不会成为“老大难”。但迄今为止学界、社会研究机构的物联网应用还都在摸索阶段,将这样的重任交给高校教育,实在是不能承受之重。
“开专业可以,但请做出一点自己的特色来,毕业的学生都跟流水线上下来的一样,有什么价值?”李朱峰举例,师大可以专精教育领域的物联网应用,比如智能教室;农大可以发展农业物联网应用,比如大棚的智能监控,矿大可以去做地下矿井的物联网应用,比如矿井无人警报系统……“但是细分领域的科研需要建立在学科整体进步的基础上。连物联网基础应用都没搞明白,几十家高校就一股脑冲进来,这不是瞎凑热闹吗?”
“物联网教育的另一个难题是高校里缺乏良好的产品环境”,李朱峰解释道,物联网不同于其他的基础技术,“它更像是一个系统”,实际动手搭建物联网系统中的收获,远比在实验室冥思苦想要有价值的多。“比如智能宿舍、教学楼电网实时监控等,但想在学校里组建这样一个物联网试点,实在是太难了”。实验室中培养出的物联网人才,很有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基础知识不错,应用能力却一塌糊涂,因为高校中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操练场”。
“现在引入物联网、云计算等尖端专业,实在太早了”,西安某高校计算机教师李卉对本报记者表示,“理论体系还不够健全,作为一门课程可以,但作为一个专业太突然,也太草率了。另外,现在的物联网知识也没有到足够支撑一个专业的容量”。在李卉看来,在清华等少数几家拥有强大科研实力的高校做试点,试行物联网、云计算教育可以,但动辄37家高校共同发力,确实有些“超前”了。
实际上,一些高校早在两三年前就开始物联网方面的探索,物联网专业所承载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使命完全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科系实现。“物联网说白了就是网络加上传感,现在很多高校都设置了网络实验室和传感实验室,怎么取舍,再建一个物联网实验室吗?”一位不久前曾参加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指导委员为主办的“全国高校物联网教学储备会”的教育界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如何避免物联网教学资源的浪费、学科重复建设成为当时会上一个重要议题,“但最终没有一致的结论”。
物联网教育的另一个魔咒是高校之间的各自为政,学术建设被完全割裂。“学生有问题不懂,可以问自己的老师,但不能问别的学校的学生,因为学的都不一样,很难交流,不同高校老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就更少了”,李朱峰介绍道,以往物联网课程中曾经发现这样的情况,各个高校选用的教材、传授的内容毫无交集,两个学校的学生碰到一起,谈起物联网,概念、见解完全都不统一,“这样的情况不会发生在任何一个成熟学科身上”。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高校引入物联网专业是个大挑战
下一篇:物联网“三无”新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