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找同城快餐啊_本地同城附近200元_700元三小时不限次数品茶_全国各地可约可空降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Google之“死”:被神圣或者被庸俗

2010-02-09 05:36:00作者: 来源:

摘要据说,Google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Larry Page)空闲时候的唯一爱好,就是在网上搜罗各种新出炉的侦探推理题,如果第二天员工们见他红光满面,肯定是顺畅解题;如果愁眉紧锁,那就是解题受阻。这一次,Google设定了开头,不知他是否猜中了结尾。...

  据说,Google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Larry Page)空闲时候的唯一爱好,就是在网上搜罗各种新出炉的侦探推理题,如果第二天员工们见他红光满面,肯定是顺畅解题;如果愁眉紧锁,那就是解题受阻。这一次,Google设定了开头,不知他是否猜中了结尾。

  美国当地时间1月12日下午3点,Google高级副总裁和首席法律顾问大卫·多姆德(David Drummond)在Google官方博客发表一篇题为《A new approach to China》的文章。文中声称,Google将和中国政府商议,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运行一个不必经过过滤的搜索引擎,如果不能达成协议,可能意味着Google不得不关闭Google中国,甚至撤销Google在中国的办事处。

  尽管Google中国公司随即表示,这篇博文只是Google高层的私人博客,不代表官方意见,目前也没有收到任何有关撤销或者关闭Google中国的公司文件。但一石激起千层浪,网上相关新闻和评论一页接着一页地被迅速刷新,“Google真的要退出中国吗?”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

  1月21日,事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当天google.cn全球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明确表示,“Google很想留在中国”。于是,google.cn没死,Google中国也没死。但是从1月12日开始的这10天里,这家全球最赚钱的公司在中国“尽享哀荣”。

  “非法献花”

  1月13日上午10点,成峰如往常一样打开“Google Reader”。在他订阅的博客中,好有几篇都是关于Google退出中国的消息评论。“开始我没太相信,毕竟网上的新闻太乱了。”他回忆说。

  就在成峰半信半疑间,已经无数中国网民开始发文悼念Google。在转载新闻的贴子下面,许多人跟贴给予Google高度评价——围绕其“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的公司使命和“不作恶”的公司价值观。除了“心中难受”和狂顶支持的表述,很多回帖只有简单的两个字:默哀。

  一些网民干脆身体力行。Google位于中关村科技园的办公楼外面,被他们陆续摆放上了鲜花,有人在印有Google标志的石碑前深深鞠躬,有人在花束中赠给Google 2009年度流行词——“Google真汉子”。相关照片开始在网络上疯传。当园区保安称该行为“未经批准”属于“非法”之后,“非法献花”这个词组也迅速成为网上嘲讽的目标。“今天你非法献花了吗?”网友们相互问到。

  “Google退出中国”,也是成峰所在的MSN群当天的讨论主题。一个朋友所在的公司正好可以俯瞰Google大楼。“Google整个大楼拉上窗帘,啥都看不到。”朋友现场直播到。他还要负责澄清一些涉及现场的网上消息,比如“Google中国位于五道口的办公大楼前现已挤满了记者,Google所有的市场公关人员守住正门,全力阻挡”。

  一夜之间,中国网民们不得不再度陷入类似BTchina突然死亡的悲痛中。此前一年间,政府加大了网络监管力度。由于工信部要求所有网站向政府进行域名备案,有报道认为,到2009年年底,有近10万家个人网站未能取得备案而被关闭。Btchina遭封杀之时,已经有大批网民发起了悼念活动。从这个角度看,这次网民悼念的也不是Google,是“不自由勿宁死”的气节。

  针对Google退出中国市场的威胁,互联网评论人士谢文认为:“中国将退化到网络石器时代。”著名博客写手“和菜头”也在文章中尖锐批评到:“这不是Google放弃中国的问题,而是中国背弃世界的问题。”在此之前,网上关于Google的讨论几乎全部是围绕“百度”和“版权”。

  与外界的热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Google的沉默。1月13日下午4点多,Google中国发给记者的邮件只有寥寥数语:“我们对Google在中国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目前我们正在审视这个决定,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解决方案。”

  当天晚上,媒体记者们接到通知,原定于1月14日下午举办的Google Android实验室捐赠项目启动仪式取消。此前,原定于1月12日下午开始的Google与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第四轮谈判已经被Google单方面取消。

  魂兮归来

  尽管Google在中国的竞争对手都拒绝公开置评,但接受了Google中国投资的一些网站都在第一时间表示了“震惊”,并声称不会对其运营产生影响。此外,在1月13日出版的《华尔街日报》上,雅虎发表声明称与Google立场一致。但三天后的1月16日上午,运营雅虎在华业务的阿里巴巴集团发表声明,指责雅虎对Google事件所做评论“过于草率”。美国当地时间1月16日,惠普和微软的CEO也均表态不支持Google撤出中国市场的行为,

  还有媒体爆料称,Google在中国的劲敌百度开始虎视眈眈,预备从Google中国高薪挖人,毕竟这些员工都是李开复在任时挑出的精兵强将。

  同样在网络世界里,整个事件还被另一些人以商业利益的逻辑在重新讲述。比如中国市场研究集团董事总经理小山(Shaun Rein)就认为,Google可能是利用黑客攻击作为撤出中国市场的遁词。小山说:“我想Google只是在找个体面的方式来撤出中国。Google在中国的业务并不好,根本就斗不过百度。”

  1月14日,一篇《谷歌“退出中国”真相引发各方猜测》的文章提出三大观点:主要原因在于Google在中国业绩长期不理想;打着其他旗号狠狠敲一笔,已经是不少欧美企业惯用的招数;若退出将使百度一家独大,不利于搜索引擎市场的整体发展。

  更有意思的是,Google究竟算“壮士断腕”还是“托词败走”,各方观点居然都能拿出完全相反的数据来证明。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引用的数字是,在Google中国风波发生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09年9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仅有12.7%的中国网民将Google作为搜索网站的第一选择,比2008年大幅下降3.9%。而中国本土的百度被高达77.2%的网民作为第一选择。

  《华尔街日报》则使用的是易观国际的数据:2009年前三季度,百度平均占据中国付费搜索市场62%的份额,Google的份额为30%,但在2006年同期,Google的份额平均仅为15%,“Google去年前三个季度的中国搜索营收估计为2.34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近10倍,该公司不会轻易放弃这些营收”。即使在对待信息自由这样“原教旨主义”的问题上,境内外各方媒体出于各自主观目的而对事实进行选择性报道的“本质”都暴露无遗。

  当然,不管媒体们在打什么嘴仗,不少中国网民已经固执认为,Google退出中国市场几近板上钉钉。一些没有透露来源的新闻给他们的猜测增加了砝码:比如Google对中国员工的清退补偿方案、猎头公司声称部分Google中国员工已与其联系准备跳槽等等。一个新词“Google-Bye”迅速流行起来。

  事实上,导致网络上近乎一边倒支持Google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Google的高调表态让其在中国被迅速神化为一个“斗士”,而不是一家美国的上市公司。可以说,即使大部分网民从理智上相信Google最终撤退的可能性不大,但人们总是需要偶像。

  “坚定支持Google,人活着就要原则和尊严,苟活是种耻辱。Google离开不是因为被打败,只是不想同流合污而已。”一位网民写到。

  而对于像成峰这样的软件开发者来说,Google除了是搜索工具、与国外同行交流平台外,还是工作的一部分。消息越来越真实了,他开始担心起来。与之前被屏蔽的facebook、youtube等仅属于娱乐网站不同的是,成峰经常通过Google app engine和google code等协助和应用自己的软件开发项目。

  有人在群中建议对依托Google平台的资料进行备份,以防其服务停止,但成峰没有这么做。他解释说:“Google的各种服务在国外是不会停的,我通过‘翻墙’手段照样能访问。”

  Google留下了,但偶像又死了

  事件的发展未如网民所认定的,或者应该说所希望的那样继续浪漫与悲壮。1月19日下午6点,两位Google中国最高负责人刘允和杨文洛联名在“Google黑板报”上发布题为“澄清不实的传言”的博客,表示“Google已经关闭中国办公室”、“部分员工已接通知将于近期离职”等均为不实报道。

  博文最后表示:“尽管Google总部管理层近期宣布他们将会在未来的几个星期与中国政府就一些事宜进行商讨,Google中国的员工们仍在一如既往地努力向我们的用户和合作伙伴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用户和合作伙伴对Google是非常重要的。”

  被视为真正转折的自然是1月21日施密特的表态。但同一天,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了长达43分钟的题为“网络自由”的讲话,影射中国限制互联网自由,宣布美国将把“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访问作为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她在讲话中4次提及中国,批评中国对网络信息进行管制,并呼吁中国对Google及其他美国公司受到的网络攻击展开彻底调查。希拉里还鼓励美国的网络公司拒绝内容审查。她说:“我认为拒绝支持有政治动机的审查,将成为美国科技企业的标志性特征,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国家商标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