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找同城快餐啊_本地同城附近200元_700元三小时不限次数品茶_全国各地可约可空降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来一场审美教育

2010-03-25 22:06:00作者: 来源:

摘要为展示推广当代艺术已经投入了一两千万元,作为收藏家,他仍在努力担当着促进审美教育的责任。...

去年9月底,10多位国内最有影响的当代艺术收藏家和著名的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岳敏君、曾梵志等集聚一起开起了收藏年会,探讨如何建立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标准。同时这些收藏家提供的40多幅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作品也在北京宋庄的和静园艺术馆展出——这个活动的发起人正是艺术馆主人李冰。

和静园艺术馆创立于2006年,分上、下两层,总建筑面积为3180平方米,包括近2000平方米的展厅和一个可进行小型会议的咖啡馆,建造花费近千万元。一层的一部分是李冰和家人的私人空间,旁边的储藏室里满满地堆着普洱茶饼。健谈的李冰是东北人,主要从事茶楼生意,2003年静园茶人俱乐部成立,现在已有5000多会员,其中近70%都是生意人,沈阳的和静园茶楼也已经成为行业翘楚。他开在北京的茶人会馆将于今年6月开张,有2400平方米,在北京的茶楼中算是大规模了。

李冰在当代艺术收藏界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是2005年他以600万元将原属于东宇美术馆的79件艺术品全部买下。沈阳的东宇美术馆成立于1998年,它和几乎同时期成立的成都上河美术馆、天津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都是国内最早出现的致力于当代艺术的民营美术馆。东宇集团在东北曾风光一时,成立这个美术馆是出于企业文化的需要,而那时恰是中国当代艺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时候,在国际艺术界走红,但国内美术馆对其仍是拒绝的态度,所以重要的当代作品才得以进入民营美术馆。东宇美术馆的这批收藏中的绝大部分是精品之作,包括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岳敏君、曾梵志等在上世纪90年代的重要作品。从李冰买下这批藏品至今的短短几年间,有多件作品的单件市场价格就已超过了当年购买整批藏品的总价。李冰接手这批藏品后立马就有人想加钱让他转让,国内外的拍卖行和国外基金也都一直想要这批藏品,但他的态度很坚定:“这是一个时代的东西。”

李冰是生意人里少有的学艺术出身,从部队出来后考上了沈阳的鲁迅美术学院装璜设计专业,毕业后做过工程装修。他说当年看到东宇美术馆这批作品的时候,就觉得方力钧、周春芽和以前的艺术家很不一样,他们作品中有想释放和表达的东西,他认定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因为开茶楼的原因,李冰结识了东宇集团的董事长庄宇洋,前后三次向庄提起过买下东宇藏品的意愿,但开始都是拒绝,直到2005年东宇集团的经营出现问题时,他的第三次提议终于如愿以偿。说起自己最终能得到这批藏品,李冰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东宇集团内部对于这批收藏并不认同,因为怕李冰反悔,合同上还明文写着“不得退货”的条款。“在文化转型过程当中,审美也在搏斗,很多人看不到这批东西的价值。”李冰说。无独有偶,另一位国内著名的当代艺术收藏家、北京瑞致通信技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锐,也曾在同时期以20万美元从成都一个企业家手中买下21张画,其中包括两张张晓刚的《大家庭》、一张罗中立的作品和三张周春芽的作品等——这21张画如今总价早过亿元了。

李冰说国人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至今还停留在看“像不像”的阶段,所以写实画还依旧吃香,在他看来这是“严重缺乏美学教育的结果”。有一个德国老太太到他的艺术馆参观,当看到张晓刚的画时就竖起大拇指连连夸赞,问他这是哪个艺术家的作品。李冰说自己收藏艺术品首先是从内心里喜欢,“艺术你拿它当个消费品就行了。”

当代艺术常因其惊世骇俗的面貌招致大众的困惑甚至反感,在近期的艺术品市场上也遭受了冷遇,然而李冰目前仍然坚定地在继续收藏当代艺术品,同时他也呼吁更多人能对当代艺术有基本的了解。“当代艺术在表达上采取的反叛态度实际上是对时代和现状的一种思考,而不仅仅是反政治这么简单。不是说骂政府就是好的当代艺术,那是小孩儿逆反。”他认为艺术解决不了问题,只能是提出问题,艺术家要正常地思考社会和文化问题,包括经济、环保甚至社保这些问题,“这是艺术家的责任,骂政府不是什么本事。”收藏当代艺术品在某种程度上会对人的观念有很大影响,从而会改善思维及行为。李冰说藏有700多件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张锐就是“最得其道的一个人”。

他感叹中国现在的问题是“听画”而不是“看画”,“只听谁的名气大,谁能增值,不想他在文化转型期中有多重要,只想他能带来多大财富。”艺术作品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精神是李冰关注的一个重点,他认为张晓刚的画面传达的是一种东方的阴性文化,画面消解了所有的笔触,感觉平平淡淡的,却有一种从里面散发出的力量。另外,在李冰看来,面对西方收藏界强势建立和推广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权,创建中国自己的价值标准显得更为迫切。“中国艺术家能进入西方最好的美术馆,也不表示他能代表中国文化,因为文化是有霸权的。小收藏是异国情调,大收藏就是阴谋论了,西方在经济上拿不住你了,就要在文化上消解你。”但他也坦承,这个问题在收藏年会上并没有达成共识,不过重要的是大家开始提出和思考问题了。

收藏家的社会责任也是李冰在收藏家年会上说得最多的话题之一。目前政府对民营美术馆在政策上的支持并不多,李冰的艺术馆也不收门票,在运营上是自负亏损,每年的支出费用不到100万元。但他对此很乐观,“把茶楼的生意做好,支撑一个艺术馆没问题。我可以赔10年,但10年后我不会赔,国家的文化是往前走的。”李冰认为收藏家的责任就是要做审美教育的工作,所以政府也会逐渐支持民营美术馆。

因为发起和组织首届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李冰被《艺术财经》杂志评选进“2009年度艺术权力榜”。不过李冰不看任何榜,“这么多年经商我知道一个问题,财富怎么能留下变成我们的文化?这是我的乐趣,是我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

目前有大量的媒体在宣传古代艺术品收藏,对当代艺术的介绍却少有出现。他以前也玩古董,后来发现“古董越收人越保守”,但收藏当代艺术正好相反。“如果不关注当下,那么很有可能当当代艺术成为主流的时候,好的作品已经不在国内了,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好作品就已经不在国内了。”“当然它们最终还是会回来的,但回来的代价太大了,一定是一种遗憾。”当年曾有人以1000元外汇券买了岳敏君一幅3米长的画,但买了就后悔了,又去问艺评家栗宪庭的意见,老栗告诉他说,你信我就留着,但这个人还是后悔,就把画退了。当然这也让岳敏君很后悔,因为艺术家那时很穷。李冰说自己当年花20多万元买一尊佛像,让周围所有人都瞪眼,而现在的佛像价格都得过千万元——跟今天的当代艺术一样。

李冰计划在自己新开的茶人会馆里开辟出一间画廊,从著名艺术家的原创版画入手,向更多的人推广当代艺术。他再次强调艺术品就是一个消费品的概念,“讲增值是一个太滑稽的事儿,是超出了艺术品的功能了。”向财富人群推广和讲解当代艺术,是李冰乐意做的事。照李冰的说法,参加首届收藏年会的14个收藏家几乎是国内重要的当代艺术收藏家的全体了——这个现状让他们很紧张,如果当代艺术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认真做收藏的话,就不可能在国内形成势力,最后好的作品依然全被外国人拿走。收藏家年会的计划是每年在一个城市举行,通过这种高端年会来影响一个城市的精英人群、财富人群开始思考当代艺术。

有人认为李冰因为运气好才会有了今天这些令人羡慕的收藏,李冰狡黠地笑了,他说世界上没有意外,他相信“偶然当中的必然”。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