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找同城快餐啊_本地同城附近200元_700元三小时不限次数品茶_全国各地可约可空降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低碳时代的企业竞争力

2010-03-26 00:45:00作者: 来源:

摘要从企业社会责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两者之间如何实现跨越?...

运输光子与运输电子相比哪个更容易?用水冷却与空气冷却相比,哪个效率更高?

如果有一天,你的老板突然在办公室里问你这些问题,不要以为这只是试图唤回你对中学物理课的回忆,公司可能正在借此考查员工对企业生产效率和低碳战略是否有着足够明确的认知。

关于这两个问题的完整逻辑是:运输光子比运输电子更容易,也就是说通过光纤传输数据要比通过高压电缆传输电力更经济合理,所以当全球的IP流量总数超过半个zettabyte(即1万亿GB,也就是1后面21个零)时,更多的大型机构开始选择把自己的数据集中起来,建设一些超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用水冷却比空气冷却更有效率,所以当企业服务器的计算密度和耗能都越来越高时,在上世纪80年代只是在大型主机上应用的水冷技术开始成为普通服务器和机柜上的有效降温方式。

对利润的追求让企业机器们从未丧失过对自己动刀的勇气,所以这类能够开源节流的技术永远都有市场。而“低碳”的遭遇就并不那么顺利。

——嗨,做一家低碳企业吧,体现一下你的企业社会责任

——哦,让我考虑一下吧。

——唉,可是明年你就得要把碳排放量列入成本了。

——啊,赶快说说怎么办!

——你看,这里正有个解决方案,能让你一步做到“减碳增益”,要不要?

——哇塞,为什么不呢?

为什么不呢

是啊,如果一个方案既能提升生产效率还能实现低碳,还能顺带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什么理由不做呢?!两年前,中远集团就迎来一次优化供应链并同时实现低碳的机会。

当时,有两家大客户通过并购成为一家之后,中远就发现,这两家公司的仓库节点和运输路径很多是重叠的,这就是说,仓库数可以缩减,运输路径也可以整合共用。但哪些仓库该减掉,最优路径怎么走,还需要认真计算。于是,中远就从IBM那里拿到一个供应链网络优化解决方案 (IBM SNOW)。在项目第一期,主要基于成本考虑进行优化,在第二期中就把碳减排量的计算放了进去。

IBM 在美国Raleigh 建设的这座数据中心综合运用了水冷等多项技术,其减排效果赢得了美国政府的赞许

航运业的碳排放量不是小数目。据国际海事组织(IMO)专家组的研究报告,到2020年,航运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14亿吨。国际油轮独立船东协会的研究报告则显示,航运业目前每年消耗20亿桶燃油,排放了超过12亿吨的二氧化碳。

事实上,火车、飞机、轮船和卡车等不同运输方式的选用,都意味着不同的成本、服务水平和碳排放。站在运输链条的整体来看,运输方式、仓库和供应商位置、运输频率以及线路等因素的调整都需要基于碳成本进行重新分析,以确定新的最佳“权衡”点。具体做法上,IBM和中远物流先是一起分析和整理各种企业运作流程中的数据变量,然后输入系统建立模型,就可以计算出供应链某一区段或整体的碳排放量和运作优化的建议,由此中远就可以评估一系列新的可选运输方案。

气候组织大中华区的喻捷在采访中表示,他们一直在推动的口号就是“减碳增益”,只有把“减碳”和“增益”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才更容易为企业、政府和社会所接受。

从政府来看,此前国内提出过一个在“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的明确目标,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从那时起,节能目标第一次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此后,在2009年10月,一个针对全国各地省长、市长“大考”的节能减排考核“成绩单”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在2009年底,中国又进一步提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下降40%到45%的目标??梢韵爰谡飧鲂略际阅勘晏岢鲋螅醒胝缘胤秸椭氐闫笠档目己松现荒芮飨蚋友细窈途咛?。

目前,一些领袖企业在低碳方面的行动日趋频繁。万科老总王石继去年在哥本哈根亮相之后,近日又在一次演讲中给出了实现绿色建筑的三个步骤,他表示,通过住宅精装修、住宅产业化、绿色住宅的逐一实施,万科将在2020年在建筑材料制造与运输过程中实现节能30%的目标。而马云最近先后加入的两个组织都和“低碳”有关系。一是加入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全球董事会,成为董事会中的第一位中国人,大自然?;ば崾亲钪饕淖匀槐;す首橹?;二是淘宝加入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成为其全球100多家全球会员之一,同时也是气候组织在中国的第八位会员。其他七个会员公司包括:中国移动、尚德电力、远大空调、联想等。据称,淘宝网已开始着手制定低碳战略,逐步开展建立低碳物流中心、打造低碳总部园区等系列项目。

据了解,淘宝网目前由企业社会责任部门专门推动低碳相关事务。在2010春节期间,淘宝就曾专门推出一个名为低碳春节的线上营销活动,力图在公众的消费过程中推动低碳普及。气候组织项目经理尹乐介绍说,淘宝加入之后,将就企业战略、员工等多个层面展开相关工作。气候组织目前正在制定一个针对企业推出的低碳战略,淘宝也将加入项目中,同时,气候组织也将会对淘宝员工进行一系列与低碳相关的培训。

卖家重整旗号

当企业用户努力把“低碳”理念融汇整合到既有的发展目标中时,一向充当“卖方”的企业们也及时跟上,在诸多产品特性上也顺势加入了“低碳”这一卖点。

“日本一家公司曾经专门找到我们,要求提供一个方法,以便给客户算清楚用了他们的产品可以减少多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卡本投资咨询有限公司CDM项目经理张飞达说,事实上,很多企业都采取了类似的做法。比如过去西门子对于其10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技术的宣传重点是可以把发电厂的效率从35%提高到45%,煤耗降低23%,现在一经换算,即可加入“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降低24%左右”的优点。在输配电上,通过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西门子让印度一条全长800公里的500千伏输电线路,损耗直降37%,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68.8万吨,数字一目了然。

西门子中国总部大厦是“低碳样板间”的典型代表

从2008年底开始,IBM提出了 “智慧地球”的概念。IBM老总彭明盛在演讲中提出,“智慧的地球”就是让智能充盈于系统与流程之中,正是这些系统与流程使得服务得以交付,产品得以研发、制造和买卖,资金、石油、水乃至电子能够运转起来。IBM相信,人们在掌握了各种各样的数据之后就可以找到办法来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提高效率。这其中,减低碳排放量是目标之一。

西门子同样结合低碳、绿色等概念对原有战略、统计口径进行了适当调整。在2007年首次推出“与环保相关业务组合”的概念,这一业务组合囊括了可再生能源、环境?;ぁ⒛苄嵘榷喔鲆滴窳煊?。西门子还将该业务组合的收入和二氧化碳减排量,交由普华永道按照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和世界资源研究所发布的《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倡议行动》规定的标准进行审计。比如在2009财年,西门子就公布其与环保相关业务组合产品及解决方案创造了230亿欧元收入,帮助世界各地的客户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达2.1亿吨,这相当于纽约、东京、伦敦和柏林四市全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总和。西门子股份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兼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杜裴然甚至表示:“在金融?;逼冢髅抛拥穆躺泛徒饩龇桨付晕颐堑囊滴衿鸬搅宋榷ㄗ饔?。”

战略的微调之后,卖方企业在产品线、商业模式上也在持续跟进。

西门子即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做了大量投资。仅在2009财年,西门子与环保相关业务组合中就增添了节能电机、太阳能逆变器系统、节能的楼宇技术控制组件等产品。2009年5月,西门子在上海建立一家大型风能设备厂,主要供应给国内外的海上风电场使用。2009年12月,又宣布通过其在天津的两家公司加大在高速铁路和风能市场的投入。而在各国经济刺激计划中多次提及的智能电网领域,西门子也认为由于在发电、输配电和用户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完全可以在这一市场占据领先。西门子预计,到2014年,公司将在此领域实现60亿欧元的订单额。

在对产品线的增加、调整之外,西门子还根据低碳经济的特点开发新的商业模式。过去,西门子主要的模式是客户直接购买设备和服务。近几年,西门子则陆续推出了合同能源管理的业务模式,由西门子或第三方节能服务公司向用户提供节能减碳设备的租赁服务,保证节能量的同时与客户分享节能收益。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节能中心总监战京涛表示,这类业务在中国近年来一直保持翻番增长,而西门子自己仍然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比如在与上海某区政府的项目中,就是对原有直接买卖模式进行微调,“保证节能量的前提下,依然把产品一次性卖给客户”。

低碳经济的全行业性和多环节性也让IBM在推进具体的“智慧地球”计划时,更愿意与各类供应商建立联盟共同推进。比如其通过全球智能电力网络联盟,聚合一批致力于公共事业的企业。在数据中心领域,IBM还组建了一个“数据中心家族(Datacenter Family)”,在这一注册商标下,IBM把数据中心建设的各个环节上升为标准化、模块化的产品,当用户提出建设需求之后,马上就可获得如何更快建设一个经济合理的数据中心的指导。

低碳样板

“机房里用水冷?漏水怎么办?”当IBM在向国内多家用户推荐购买使用水冷的机柜和服务器时,常遇到有人这样问。事实是,除了一些用户迫于无奈(比如旧建筑节能改造办法有限)下狠心率先用上水冷技术之外,要说服客户还是要靠企业自己“以身作则”。

西门子、施耐德等多家企业都把自己的一些总部大厦打造成低碳节能的样板间,借以展示自有技术能力。IBM从2008年开始,就在公司内部开展了一项绿色创新工程,每年投入10亿美元优化自己的IT架构。尤其是在数据中心优化上,IBM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强项所在。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大中华区资信咨询服务总经理李雅弼向记者表示,IBM把数据中心的减碳节能分为IT设备、物理环境和数据应用等三个层次,并围绕着这三个层次提供了像水冷、热点探测、机房建设等多种技术服务。

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大中华区资信咨询服务总经理李雅弼向记者表示,IBM把数据中心的减碳节能分为了IT设备、物理环境和应用数据三个层次

2009年底IBM刚在美国Raleigh建成的“Leadership Data Center” 堪称低碳数据中心的标杆。该数据中心90%的建筑材料都是可回收材料,其中应用了芯片水冷、机柜水冷、风力发电等技术。这些技术的整合使得这一数据中心的PUE值(Power UsageEffectiveness,电源使用效率)仅为1.4,而目前我国国内的数据中心PUE值大都在2.5左右(即IT设备耗电1度,对应的制冷等设备耗电1.5度)。鉴于其高超的节能表现,美国政府还给IBM颁发了75万美元的奖励。

在单体数据中心的建设之外,通过对全球范围内100多个数据中心的整合,IBM还向业界展示了云计算和数据大集中带来的减碳效益。整合之后,IBM把自有数据中心数量从155个减为7个;帮助客户运营的数量从80个减为5个。这样做的效益非常明显,比如数据中心占用建筑面积节省了85%,CIO的数量则从128个锐减为1个,总资金量上则节省了41亿美元之多。

根据伯克利大学的报告,一个特大型数据中心(拥有数万台计算机)采购硬件、网络带宽和电力的成本只相当于中型数据中心(拥有几百至几千台计算机)所付成本的1/5到1/7。在设备成本之外,带来的减碳量也是惊人的。

事实上,同样的做法已经在为中国企业采用。截至2009年,国内四大银行基本完成了数据大集中,大都从原有数十个数据中心缩减为南北两大数据中心。

气候变化资本集团高级经理王白羽介绍说,在国内一些大型的高耗能工业企业中,已经设立了专门的环境部或能源管理部,负责CDM交易等低碳事务。甚至在一些民营企业那里,也开始出现专门的人员配备。碳交易机制已经在深入影响着实体经济。

“低碳”将促使全球范围内的各类企业尝试对其业务流程进行重整<

两难抉择

讨论低碳经济,要确认一个基本前提是,任何外来的约束都将对整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打压作用,多加一个环境约束也必然如此。

可以想见,在企业运营成本压力和诸多卖方企业的推广下,低碳将可能促使全球范围内的各类企业尝试对其业务流程进行重整,并有可能完全颠覆原有的业务模型和竞争理念。上个世纪的一些普遍做法,如长途空运、小批量、准时制(just-in-time)概念以及在环保标准要求较低的国家进行能源密集型生产等,正逐步遭到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否定。原因很简单,现行的准时制和客户直送库存策略要求少量和多次运输,这种做法的确可以提升服务水平,也能降低库存,但是增加了运输成本和碳排放。而如果要求企业通过放弃少量和多次运输却又意味着要拉低服务水平。

如果说欧美发达国家可以依靠着力发展服务业、降低工业生产规模等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式来达成低碳目标,那么在国内,经济依然主要靠工业增长而非服务业,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对中国来讲,所谓低碳,更多是指低碳的工业。

在欧洲,几大发电企业已经在根据燃油价格、煤炭价格、碳价格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计算,然后再针对自己的煤电、燃油发电、风电和核电等多种能源业务的比例进行调整,以便在运营成本和利润之间求得最佳的平衡点。但是在中国,可选择的余地是如此之小。依然以能源发电领域为例,目前的状况是,不管哪种发电方式,即便全部满发依然不能满足工业生产全部所需,要学习欧洲内部调节那一套几乎没有意义。

所以,现在的核心问题是——当企业目标(如节能)与低碳目标一致时,企业肯定愿意接受低碳,但当两个目标产生矛盾时呢?有多少家企业真的能够牺牲效率迁就减碳目标?像中远那样通过优化供应链工具找到运营效率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平衡点在其他行业容易实现吗?

如今,许多国家已经开始要求企业承担它们造成的碳排放代价,并欲对诸如铝、钢铁、水泥等排放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而另一方面,碳生产率达到了一定标准的低碳企业,则会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享受贸易便利待遇。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获得众议院通过,该法案规定,从2020年起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具体的措施将表现为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而像法国、加拿大等国很有可能赶在美国之前即开始征收碳税。

而在中国,虽然很多企业出于企业形象或事件营销的需要,纷纷搭上低碳这班顺风车,但在走出秀场之后,真正进入减排流程显然还需要等待。以气候组织目前在国内的几大全球性会员为例,除了中国移动能够做到每年都坚持提交排放清单数据之外,尚德电力等公司虽然也在一步步进行补充,但从总体来看,按照气候组织项目经理尹乐的观点,“目前要求中国企业提交排放清单依然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在必然来临的低碳硬性标准面前如何做出取舍,可能不止是一个时间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