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找同城快餐啊_本地同城附近200元_700元三小时不限次数品茶_全国各地可约可空降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中国电信江义杰:中国电信集团的平台实践

2011-06-18 02:32:00作者: 来源:

摘要中国电信江义杰:中国电信集团的平台实践...

江义杰:

我今天和大家的发言围绕这样几个字,我们做软件的人怎么样剖析脑子中软件工程思想?在中国做软件,要做到又好又快还能赚钱。第二个要做什么事呢?中国文化的特点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不管是大型的企业信息化集团还是民营企业向下一步演进或者政府机关提高效率时,我们都不可避免要遇到这些问题。在这来者找到平衡点,围绕这两个问题中国电信在平台上的实践经验。

中国电信要什么样的ESB?基于普元ESB做了什么?对平台厂商给予一些新的期望?我大致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电信IT系统的现实情况。中国电信的现实情况是这样的,整个业务需求是哑铃形的,两头大、中间小,中国电信是本地网,所在每个市每个县自然村,这方面的需求是特别迫切的。因为中国文化是有地域特性的,不同的城市,甚至是同一个城市不同的片区,人的需求都是有差异的。再一个就是集团层面,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进步,有越来越多的跨省性、全国性的公司,甚至是国际性的公司需要中国电信提供通信服务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这种架构中国电信怎么样架构?中国电信的机构是需求在两头,但是系统正好在中间,在集中管控和本地灵活业务找到平衡点。

我们的业务流程很简单,在本地网范畴,市县实际上是八字形,客户关系管理开始给大家开通电信业务,八的一撇??ㄍ炅?,告诉送给计费系统,用得这些业务下划单,套餐优惠计算完了之后,就是另外一个八字的一撇。支撑全网客户将八字每点拉开,变成日字,我们再选择ESB选择这样一些要素,有些是通用的,有些是电信的特点。高性能、可扩展,每个开发商都会想这个问题,电信给用户承诺的时候,基本上都是7乘24小时,到营业厅只要不关门,支持灵活的性能设计,在中国是很突发性的,3.15会买电信产品,我的系统不可能以3.15峰值设计,3.15有活动,特殊的情况下怎么样调用别的资源特定资源做服务。我们和央视合作搞一个晚会,大家通过电信平台竞猜。再一点就是业务科定制,对中国电信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不管客服中心质量多么好,产品多么编译,对CTI访问接口必须向我开放,产品再好我也不会用。因为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际上有很多大家想象不到的风险。一个客服打电话打过来,是方言,根据客户归属号转到金牌话务员,中国现在贫富差距、东西的差距很大,有非常恶意骚扰的电话也会打过来,甚至有专门骚扰电话,这种个性化的情况很多,很快做平台的配置,而且速度要快,成本要低。接口适配能力。中国做集成平台不一定要太重。各类异常处理能力,中国总体而言软件业在国民心中的地位或者说大家对人事部如国外,软件从业者当成软件民工,建筑行业,到那个地方有工程都赶过去,干完又到另外一个地方,软件行业差不多。

客户又要求比较苛刻,多长时间要上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中国是蛮定性的社会,中国不太愿意非常用量化的东西来讲,我们会提一个口号和目标,我今年年底这件事情一定要上线,对下一级领导说,IT必须10月份搞定,提到另外一个部门,IT部经理找到开发商,必须9月份完成,加班不睡觉9月份完成测试,软件质量是否能得到保证?总会出现风险,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软件开发商写代码,突发流量死机将全网调塌。中国电信的网络情况也很特殊,信号通了也通了,不通吧又通着,一会儿超时一会儿不超时。另外就是监控分析,中国的人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呢,中国一般是不撞南山不回头的,中国认为外国的月亮很圆,最后发现外国的月亮水土不服。中国有一个特点,中国面对的系统非常多,我到一线干过,我们团队曾经有一个50岁的同志,他说用80个系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呢?不可能让IT运维人员一个个系统参与,一定要到本项接口上。集中报警系统接171个网管进行集中报警分析,每天将30万的报警信息压缩成8000种,将来IT系统真正平台化处理运维的功能是一定要重视。毕竟不可能用一家的平台,作为大型的央企来说或者很大的民营企业来说,一定会用多个平台,因为不可能一个平台将所有的事情做完。还有一项是快速配置。

一是商务要素,对中国来说解决两个商务要素,硬件环境的依赖性,这个平台不能相对独立一个硬件平台,这是有风险的。中间上有问题的话,基于IBM的运行效率是较好的,放他别的运营是损失的。这种软件不能有硬件环境的依赖性,作为软件平台,硬件选择留有足够的空间,而且硬件发展这么快。

二是就是软件环境的依赖性,不能特定依赖某一种软件环境,这也是有风险的。中国目前在云平台的管理软件基本上都是国外的,惠普、IBM等寥寥几家,互联网公司像阿里巴巴在做阿里云,其实都是比较封闭的云网管的概念。如果接口标准化,云上面运营是有风险和依赖性的。

三是成本要素。如果大家购买过国外的东西,国外的购买通常有一些组件能力,卖一系基本能力给你,用兼顾功能再卖给一笔,卖高性能EPI又是一笔钱。比较好的公司是一体化的,卖的时候不做这么多的限制,因为每个厂家组件限制是特别深的。

四是培训,在中国软件要求又好又快又能盈利的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减少人工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很大的特点是系统开发门槛必须要低,人才结构是金字塔型,最顶端的人是领域专家或者业务资深专家,中间层是将业务与技术有所结合的人,下面是一大堆练家子,培训一定是是中文的环境,适合国人的习惯。再一个就是服务,用一个平台的时候,拿来以后看着操作手册能用好,就有一点天方夜谭了,所有的服务有本地化的处理,ESB产品06年开使用了国外的公司。中间碰到什么问题呢?我们的异常超过了2000,原来设计原理超过2000就是半死不活需要重启的状态。我们要到美国启Keys,大中华区售后总监跟我说,我们设计级别就是2000,改的话所有的代码都需要重新做,最后解决这个问题,所有对接的厂家自己做了一套异常处理程序,这是中国的特性。另外就是维护,中国的服务是蛮客户的,中国对服务要求蛮客户的,大家打移动的手机超费了,停也不是,不停也不是,欠这么一点钱停我干什么,电信太抠门了。还有一种客户说,不停也不行,说好了我的套餐129元,超过了50块钱还不停,不是故意价格欺诈吗?中国的服务特性有非常个性的东西需要硬件加以支撑的。

联通的积分兑换完,09年12月30号积分无效了,按照新的积分体制来做,大家都用积分,系统就出了问题,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平台厂家加以支撑的,国外就比较困难,春节发短信,将网络发瘫了,道理都是一样的。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ESB,经过这么多年的信息化,就跟找老婆一样,一定要找最合适的,不能找最贵的,男朋友太有钱不一定保得住,女朋友太漂亮不一定守得住,电信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中国电信MBOSS系统更新非常之快,很少有遗留很多年的系统,中国电信业拆分又合并又拆分又合并折腾多少轮,折腾一轮前一轮的信息系统就废了,今天能让你进移动不能进固网,过两天又三网融合,过两天又不行了,导致业务系统的调整,这种情况下是轻量级的使用,不需要考虑很复杂的系统,就支持一个COBOL、SIM就可以在中国很多行业就存在。我给政府做很多的项目,中国电信综合运行服务商,基本上叫一朝领导一朝臣,都是系统很新的,没有那么多历史的包袱。中国交易量大和交易发展不可预知,很强高性能就是处理能力很强,扩展能力很强,不可能让平台厂商24小时在那儿,这是不可能的,出现应急的时候,自己调几台虚机上去系统就能上去,称之为水平扩展。

第三个特点,针对业务要求进行业务级别的二次开发和整体优化,大多数国外软件到中国来都是水土不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深圳电信公司一年的收入比中部省份都多,同个业务在上海分五六个专业,在新疆一个人从营销到运维做完了,都是一家子,子子代代做电信的,在上?;晌甯龌方?,到新疆有没有必要?没必要,一个任务单过去一家子把事情做完了,业务化的能力一定要强。

第四,接口生命周期是非常短的,调整是非常频繁的,对服务的配置能力很强。因为客户爱好也是经常变化的,业务上的调整也会经常变化的。

业务调用关系较复杂。带来很复杂的问题,怎么样监控正常的业务呢?很简单的业务,大家觉得是很自然的事情,做的时候也是很困难的。比如说以前打移动电话,上海的用户到北京出差,将钱打过来,想充值的话,原来要回上海的,大家肯定不干,为了保证大家异地充值,随着经济的发展,因为夜生活很丰富了,一、二点钟睡觉的人很多,7乘24小时保证异地存储,我们做了VC充值系统,业务监控能力也是非常高的。刚才提到的是业务需求多,版本发布很频繁,程序发生异常概率高,因为版本发布频繁,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和国家特性,照顾各方面的关系国家内外部的环境,网络和计算个的制式也特别多,网络的异常概率也是很高的,异常处理能力也需要提得特别高。

基础软件环境复杂,建设维保成本压力大,购买学习维护成本,再一个趋势就是IT产品有网络化、产品化的趋势。趋势的特点就是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地域性的企业慢慢演变成区域性和全国性的企业。由于区域性全球性和个性化,进行系统间的互联。系统间的互联有几个条件,一是业务服务标准化意味着做一定的产品化处理,二是借鉴网络技术和网络的思维。

基于电信业务特点和平台选择,基于普元ESB做了什么工作呢?做到了快。这是集团的项目,OSS系统有四大块,BSS业务支撑系统,做客户关系管理、计费等,第二大类OSS系统,这是中国电信运营商管理网络的,做网络运营的。第三类是ASS系统,包括财务等,EDA将所有数据合并起来做经营分析、运营分析、财务分析。这个案例基于OSS的应用,写全网互联协议,因为有OSS的应用场景,大家打过4008,全国可以打4008,真实的号码是上海某个真实号码和本地绑定。我要求集团系统和上海是互联的,协议做了一个月的时间,写了324页,针对电信特有的协议开发用了一个月,做能的测试调试又用了一个月,写完这个协议开始,3月底写完的,到2个省上线,安徽和江西上线用了2个月的时间,这件事情从底层做起就很困难。相同的平台大概做了一年多的时间才上线,基于平台开发的好处。

分类集成,搞IT的人和一线工程实践的人想法不太一样,集中和分散一定是需要有度的,不是说越集中越好,也不是越分散越好,越分散管理越高越零乱,越集中系统建造起来会越差。07年时做了国外ESB的项目,出了一件事,什么事呢?合肥的光缆被割断了,上面有传输网、电信网、电话网等,网络全部报警,不到1分钟的时间,有4000多条上了集成平台,集成平台就崩掉了,从此后将给予服务器平台下来了,回到原始状态了。隐含了什么问题呢?我们在考虑完美IT架构时,必须要考虑中国不可预测的风险,中国有很多突发的事件是想不到的。我用统一的技术平台后,要在平台中做一些业务分类分析,各个行业都是不同。广东电信针对于积分一个服务做了一个区分,中国人对积分反馈很感兴趣,而且特别集中,而且特性不一样,有的是星期六晚上家庭主妇喜欢上网,有的是比较闲的同志上班时上网,都是一个峰值,经常一个峰值将其他的业务干掉了。这个项目做了这样几类,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经验。LB是一个分发器,分发成不同的群当中,每个群是针对业务特点部署的,实际上在一组PC服务器上的。包括电子业务单类,特性是很少有突发性,用户受理一个单子,开通一个单子,用户投诉故障单子等,没有太多的突发性,需要可靠性,如果省公司没有接到单子,没有处理用户是很难接受的。业务能力的实施调研,往往有突发性,假如说上海到各个方向的链路出现中断的话,出口卡着的话,业务受到影响,客服出现雪崩式的查询,这是业务能力的实时调用。第三类实时和非实时的数据共享,实时数据共享对基层平台要求也是很高的,一般来讲做非实时的尽量不做实时的,会做一些区分。为了达到上述的四个目标还需要做一些工作,第一会做一定时间访问量太大会毙掉,要做流控。如果发现似连非连的状态,会有一种算法,将这种调用进行封闭。省公司提供新的业务能力,发布到全网。第二类是业务集合类,只要有接口,一定有不成功的时候或者一定有数据错误时,我们的错误和银行之间做对照,财务每个月底要做定期处理,只是概率的问题而已。三是业务的确层,四是业务没有想清楚,最好设置一个缺口。

全网互联,针对不同省情况,按照三种模式进行部省互联。由于平台的灵活性都是可以支持的。

三是监控分析。包括质量的分析,失败率处理时间,流量分析,单位时间流量服务调用次数,趋势分析,业务使用趋势以及业务潜在异常等。

做IT系统设计时要考虑网络,系统做得不好,网络是健全的,这里面有四边形和八边形理论。

对ESB的平台。第一,中国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业务差别是非常巨大的,不仅是不同的行业之间的差别很大,同一行业中不同的应用领域差别也是非常大的。计费专业目前没有任何商用ESB产品,北京、上还有两个中心,上海这个中心打掉了,可以通过北京交换,北京打掉广东和上??梢越换唬庵侄酚擅挥幸桓錾桃礒SB可以做的,不同的企业差别很大,企业很难做到任何的ESB。不可能指望一个东西将所有的问题做到,有些东西需要这个平台解决,有些东西需要另外一个平台解决。

第二,做IT时需要开放的思维。因为刘总提到平台“四化”,我们希望平台做得更好,我们从电信的角度希望更开放,比较感兴趣是163IP网有两个特点,针对特殊用户在上面起着优权保障,用简单的方式解决大多数的问题,用复杂的方式解决要求很高的问题。第二个是横向分层、纵向分域,使用163网,就是城域网,城与城之间是要会同,省与省是骨干层,普通用户用163网,政企客户是另外一张网,内部管理又有内部管理网。专做LDAP民营公司,在大唐软件时将软件变成硬件,200人小公司,年收入做到八千万,怎么样卖呢?做用户唯一认证,一千用户卖一千万的设备,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叫做眼见为实,软件看不见,很空虚。第三F5,是一个负载均衡器,实际上不是,F5有大量的变成功能?业务分层功能,在F5上做开发,这两个特性情况,硬件软化倾向和软件硬化的趋势。ETL工具,为什么希望平台的呢?早先用了大量的ETL工具,没办法使用内部的能力,将数据抓取端到端数据总结出来,在实施过程当中花了很多钱,为什么用它呢?因为是全开放的,再好是开放的也不敢用。腾讯,硬件也是最基础技术组件,CPU、网卡、IO存储,做了三类处理,接入服务器,运算逻辑处理CPU都是很小的,三类是存储,解决IO的问题,它的思路给软件平台做一些借鉴思路。通过前面的实践和期望,更开放:将能力暴露处理,二次开发、配置能力、监控接口、运行数据、能组网,通过某种形式相关的平台连接起来,简化人员的工作,在中国现阶段对软件看法不成熟的情况下变成硬件卖更有利于行业的发展。今天是抛砖引玉,将很怪异的观点和大家分享一下。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