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找同城快餐啊_本地同城附近200元_700元三小时不限次数品茶_全国各地可约可空降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电影短片《戏》特效创作亮点

2011-11-01 21:31:00作者: 来源:

摘要"挑灯夜战“,这是京剧中一个非常经典的武生段落。通过《戏》这部片子的艺术创意,通过CG技术,将带有张飞、马超符号特征的灯笼浮现在舞台空间中。虚实结合,以实为本。体现了本片在艺术风格方面的创新。 ...

一、   项目背景

自从2009年底美国电影《阿凡达》上映以来,立体影像技术成为了全球影视产业和相关学界的热点。2010年底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志视察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时,参观了学院建设的立体制作和放映设备,并观看了师生于《阿凡达》上映前后创作的立体动画作品。领导同志对立体影像技术非常关心,并做出指示要大力加强立体影视方面的建设。于近期举行的“六中全会”也着重指出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等方向。

2010年6月,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申报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该项目目标为摄制具有示范意义的中国首部民族题材立体特效电影。针对我国立体电影缺乏民族特性和核心制作技术的现状,廖祥忠副校长带领创作团队从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角度出发,以实现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技术难点为突破,创作一部民族题材的立体特效电影短片——《戏》。本片力求制作水平的高标准,在立意、设备和技术等方面均与国际一流接轨,并在多个领域和层面与国内一流相关单位展开合作。

二、   创作团队和历程

本片于2010年初开始初期筹备工作,同年6月立项后开始进行编剧、美术设计等前期创作,2011年6月进行实拍,后期制作工作同步展开,2011年10月底完成数字电影母版。

《戏》由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自主创作。本片的编剧、导演、特效总监等主创人员全部来自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创作团队涵盖了老、中、青教师和本、硕、博多层次、多专业的学生。师生在创作过程中展现了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不仅在极短的时间内主动攻关完成了创作,而且获得了合作单位的赞许。

特效镜头的拍摄

三、   创新和亮点

1.       立意的创新

影视新技术在给艺术创作带来更大空间、更大自由的同时,也往往会对创作的题材有所偏重。尤其是近年来,以CG技术为代表的影视特效技术让光怪陆离、天马行空的科幻、魔幻题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影片较少受益。

 

《戏》的立意与传统艺术、民族文化紧密结合,以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摒弃浮躁;用中国文化的视角去审视、利用尖端的影视制作技术。这是本片与外国立体大片本质上区分的重要一点,也是以大学为主体对业界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反思。

“一轮明月”,这是京剧中体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个经典唱段,形式较为内敛。本片通过将中国画风格的月夜图处理成立体场景替换舞台的”守旧“,打破原有唱段仅靠唱词和身段表现的局限性。在技术上也对动态立体镜头的处理有一定突破。

2.      技术的创新

首先,在创作手法方面,本片集中解决了京剧、评书等传统艺术形式的立体表现方面一系列问题。通过京剧唱段和评书选段的立体拍摄,本片积累了舞台环境下立体摄影的参数、立体屏幕重现的效果等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后期制作,全面探索并实践了以“意象”为主要营造对象的中国舞台艺术的立体重现手段。制作了京剧、评书中经典的“张飞、马超挑灯夜战”、“伍子胥一轮明月”等段落。

其次,在制作技术方面,本片集中攻关了立体特效合成的关键技术环节。目前国内已经基本掌握了一般影片画面的特效合成技术,但立体影片的画面合成依然阻碍着创作。本片从立体校正、立体调色配光、立体绘景、立体CG实拍融合几个角度切入,探索了一套适用于立体影片制作的特效合成技术。这些技术大大拓展了立体影片制作的空间,在短片中除了明显的CG合成段落外,还有画面元素修正、群组复制等应用,这些特效真实地融入了实拍的画面,为影片沉浸感营造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最后,在制作流程方面,本片利用现有软硬件条件,打通了一条值得推广的立体影视制作流程。任何新技术如不能融入流水线,则没有利用价值,立体影像技术也不例外。但由于立体影像技术改变了从编剧、美术设计到拍摄、后期制作的全过程,如何调整现有的影视软硬件环境,搭建适合于立体特效电影创作的流水线,是本片创作的一大难题。通过大量的测试、磨合,本片探索出一套以现有软硬件环境为基础,具有一定弹性和制作能力的技术流水线解决方案。在质量控制方面,本片以高端影院为标杆,探索了一系列优化立体影视制作流程,提高立体影片观赏质量的技术手段。

"挑灯夜战“,这是京剧中一个非常经典的武生段落。通过本片的艺术创意,通过CG技术,将带有张飞、马超符号特征的灯笼浮现在舞台空间中。虚实结合,以实为本。体现了本片在艺术风格方面的创新。

 

3.       模式的创新

本片的创作过程,不仅是一次制作技术的集中检阅,更是一次优质资源的集中整合。本片的创作模式可以概括为“政府导向、校企合作、教研创作”。
中央领导的直接指示、六中全会的会议精神、政府机构的项目要求等,均为本片的创作指明了方向——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创作一部以中国文化统领尖端技术的高水平立体特效短片。

在这个原则方针指导下,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牵头,与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惠普信息产品集团工作站业务部等一流影视技术、IT技术企业,和中国戏曲学院等展开深度合作,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保证了本片的高质量、按时完成。

在创作过程中,以师生为主体,教学、研究、创作三位一体全面展开,不仅每一位参加创作的同学均反应收益非浅、融会贯通,更以项目为目标,促使参与项目的教师主动开展科研攻关、创作实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科研积极性和创作成果质量。

总之,通过本片的创作,“政、校、企”协调合作、多方共赢,师生全面提高、共同受益。并在促进教学的同时,为我国立体影视技术的进步贡献了一份力量。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