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找同城快餐啊_本地同城附近200元_700元三小时不限次数品茶_全国各地可约可空降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宽进严出” 临床路径不难走

2011-12-20 21:06:00作者: 来源:

摘要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院长杜智表示,在涉及18个科室、43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医院不再另设额外的奖励机制,而是依靠所谓的“宽进严出”原则,从思想上扭转医生对实施临床路径的既有认识和态度。 ...

  今年3月底,发改委和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按病种收费方式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按病种付费方式改革即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临床路径规范、治疗效果明确的104个病种将率先成为付费改革的试点范围,由此推动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往纵深推进。在付费方式改革的倒逼下,病源数量和成本结构的合理性将筑成医院竞争的新分水岭,而临床路径管理无疑是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控制不合理费用的最佳手段。

  自2009年卫生部启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以来,各地试点医院开始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不少积极有益的探索,为广大后来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路径管理和建设经验。

  “在天津市各大综合医院当中,我们医院的平均每床日收费是最低的,平均住院天数也是最短的,也即患者在我院住院期间的平均总费用是最低的。”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院长杜智表示,经过长达4年的探索后,医院在临床路径实施上已摸索出一套较为成熟的机制和管理办法。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在2010年9月到2011年10月的1年时间内,同期出院总人数为38,018人,有9458人进入到临床路径,入径率达到24.9%。其中,顺利完成的病例有7050例,负性变异病例有1720例,真正退出路径的病例只有688例,仅占入径病例总数的7.3%,

  杜智在回顾医院上下与临床路径相互磨合的历程时,常提到“难”这个字眼。“在中国推临床路径,被认为是个比较难的事情。”杜智指出,除了中西方在卫生经济政策的差异外,由于过去受传统医学的经验主义影响较深,国内综合性医院在接触临床路径思想后几乎都会产生明显的“排异性”,经验医学与循证医学间的文化碰撞一下子就体现出来。

  激励下的转变

  激励性上浮奖励 “挑战”医生大处方行为

  一方面,综合性医院就医群体覆盖的病种多,病情也较为复杂;另一方面,医生推行临床路径时不愿意主动打破原有的诊疗习惯,普遍认为要重新适应一套新的诊疗模式过于麻烦,最后导致入径的病例基本上又出径了,给临床路径的往后推行造成了极大障碍。而杜智的体会是,这些都不是集中开几次动员大会、喊几句口号就能有所转变的。

  2007年,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刚刚实施半年的临床路径计划被迫中止,杜智为此不得不考虑从另一个角度着手推进这项工作。“当时由于我们设计的诊疗模式过于理想,实践起来难度很大。后来我们研究发现,推行临床路径不仅需要明确一套路径的执行办法,还需要有医院信息化建设、合理用药严格管控等其他机制作为基础。”

  他指出,临床路径本身涉及方方面面,而缩短住院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和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尤其重要,做好这两项工作有助于降低临床路径的实施难度。

  在规范临床用药管理上,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建立了一套激励性上浮机制,医生的抵触情绪得以逐步消除,近3年的药占比都控制在当年制定的指标值之内。2009~2010年,该院药占比分别为42.5%和41.4%,2011年该院将药占比指标定在42%,到目前为止,头10个月的药占比维持在40.44%,今年将很有可能继续巩固药占比逐年下降的趋势。

  “假设我把全年的用药比例指标定为45%,一旦超出这个指标数,其他非医生系统的所有人员就不能拿到一个10%左右的激励性上浮奖励。”杜智举例说。这种机制介入后,护理部、药剂科以及医院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会更主动地去“挑战”医生乱开大处方的行为,由此构成非医生人员对临床医生的有效监督。

  运用类似的激励性上浮奖励办法,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在降低平均住院天数方面同样打开了新局面。2009年年底,新机制试点一个月后该院的平均住院天数就降到了11.9天,次年的平均住院天数是10.7天,今年头10个月的平均值则降至9.9天。

 

  “严出”益善

  “入径容易出径难” 减少变异病例

  除了缩短平均住院日和加强合理用药管控外,优质护理服务、信息系统的支持、诊疗程序的优化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协助临床路径的推进和实施。

  “这些基础性工作先行后,再推临床路径就容易多了。”据杜智介绍,在涉及18个科室、43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医院不再另设额外的奖励机制,而是依靠所谓的“宽进严出”原则,从思想上扭转医生对实施临床路径的既有认识和态度。

  在“宽进严出”的指导下,医院建立出了一套“入径容易出径难”的机制。医生想让患者出径,需要遵照流程,手工填写或电脑录入各种各样的表格,将出径理由表述清楚;相反,对不必出组的患者,医生就无需大费周章地报批,从而确保入组率,达到减少变异和出径率的目的。

  据杜智介绍,遇到临床路径变异的情况,经治医师应填写变异记录单,并交二级以上医师审核,由二者共同分析变异原因并制订处理措施。同时规定经二级以上医师审核后,变异病例才能退出原有路径,执行个体化医疗。此外,科室路径负责人员还要负责收集已出院患者《临床路径变异表》,对科室路径变异情况进行汇总后交由科室主任审阅,并统一报送医务科。

  这种做法不仅使临床路径实施起来更加规范全面,而且有利于院方查找和分析病例出现“负变异”的原因,并据之改进医院管理质量。

  “我们会定期组织专家小组开展讨论,看原因究竟是出自患方还是医方。一般而言,医保政策过于宽松、自费患者依从性差或者疾病转归不良等因素属于患方的主观责任,而与医疗技术和医院系统相关的因素则属于医方责任。”杜智认为,分层论证是为了避免把学术性问题再牵扯其中,通过细化各方责任来发现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医疗服务品质。

  在杜智展示的一份包含1720例变异患者的因素分析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医疗技术和医院系统因素的“负贡献率”为10%,对此,杜智表示“医院在协调方面的工作还可以做得更细致”。同时他也指出,临床路径的实施最好能以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基础。“意识到这点后,我们已着手建设电子病历系统,日后我们医院将紧随信息化的步伐,使临床路径与信息化全面接轨。”

  可见,临床路径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医疗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最终加速硬件的建设、优化患者诊疗的流程、加强科室间的密切协作,并为医院参与国内外多中心的临床疾病研究做更充分的准备。

  “应该说,临床路径诊疗的实施既取决于医院管理者的态度,也取决于管理者对精细化路程的设定,还有就是医院的执行力。在提倡高效率、高品质和低经费的医疗服务改革下,临床路径提供了多专业协作的工作方式,并保证医疗护理等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同时达到预期效果。”杜智最后总结说。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